董其昌(1555-1636)既是明末的书画大家、鉴藏家,又是卓有建树的书画理论家。其字思白,号玄宰,又号香光居士。华亭(今上海松江)人。万历十六年进士,官至南京礼部尚书,卒诸文敏,后人多称董文敏。他以白衣秀士举进士后,历仕万历、泰昌、天启、崇祯四朝,官职屡有升迁。
为了躲避朝中党争或宦官专权,他曾家居二十余年,用来研习书画艺术创作及书画理论的著述。董其昌工书法,擅画山水,他的书法运笔圆劲秀逸,平淡古朴,章法疏朗匀称,以生拙取胜。他的山水画,古雅秀逸,颇具笔墨意趣,以平淡天真取胜。他是明末影响最著的和传世作品最丰富的书画家。
董其昌署款有两个特点,一是亲笔书画多用楷书,秀中见拙,而代笔书画常写行书或草书。但也不能生搬硬套,要灵活掌握;二是书法作品不署“玄宰”,绘画作品不署“其昌”。这一规律,在他的晚年作品中较多见,于是便有了“字无玄宰画无其昌”的说法。
为了验证“字无玄宰画无其昌”的说法的准确性,现举例说明:如董其昌五六十岁的书法作品《月赋》、《节临钟王帖)、《临颜真卿画赞碑》、〈临徐浩三藏和尚碑)和《岳阳楼记》等,以及60岁以后所书《临柳公权兰亭诗》、《友石台记》、《三世诰命》和《临争坐位帖),都是其晚年的代表作,署款均写“其昌”。
董其昌的成熟画风基本表现在60岁前后和70岁以后,无论是水墨或兼用浅绛法的代表作《高逸图)、《赠稼轩山水)轴、《江干三树图)轴和《洞庭空阔图)卷,还是青绿设色或间以没骨法的代表作《林和靖诗意图》轴、《杜陵诗意图)轴及《昼锦堂图〉卷,其落款都署“玄宰”。看来董其昌可能有意在绘画和书法的落款时以名、号加以区别。
然而,如果把“字无玄宰画无其昌”的说法绝对化,就会走入极端而鉴定结果错误。因为我们在鉴定工作中发现,董其昌的真迹中存在绘画作品落款写“其昌”、书法作品写“玄宰”的个例。如董其昌《山水卷)器款时写“其昌”,他的《晃文公语》落款却写“玄宰”。所以若将“字无玄宰画无其昌”改为“画多玄宰字多其昌”更为贴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