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来四家”之一的米帝(1051-1107)是北宋著名的书画家和鉴藏家,其字元章,号襄阳漫士。海岳外史等。世居太原,迁襄阳(今湖北襄奖),后定居洞州(今江苏镇江)。宋微宗召为书画学博士,官礼部员外郎。
世称“米南宫”或“米寒阳”。他的书法以行草著称,除了取苏黄之长,上溯晋唐,以晋人风韵为根基外,又参以六朝书法,收笔出钩,尤得力于六朝碑版,厚重沉着,不愧是集古出新的行章大家。
宋高宗赵构(1107-1187)一度很推旗米蒂的书法,并命人辑刻了《绍兴米帖)。
由于受到宋高亲的影响,高宗吴皇后的侄子吴据以外戚子弟的身份,既迎合皇帝的爱好,又有临习米书的方便条件,因而颇得米书的形模神韵,几可乱真。
吴现(生卒年代不详),字居父,号云壑。汴(今河南开封)人。乾道九年(1173)授临安(今杭州)通判、湾熙、绍熙(1174-1194)间曾主淮湾运、总管军钠、历帅荆、襄、鄂三路,庆元(1195-1200)初音升少师,以镇安节度使留守建康(今南京),身世显赫于孝宗、光宗、宁宗三朝,世称“吴七郡王”,孝宗赵音常召之论诗作字。
无怪乎清代鉴藏家安歧在见到吴瑶的《寿父帖》时说:“初视之,以为米书,见款,始知为云整得意书”,并著录于《墨缘汇观)。又如他的《杂书十帖》以行、草书录写前人的诗句,就因未书名款而被清人曹溶误定为米书。尽管吴据书法酷似米蒂书法,但二人书法仍有不同之处。吴瑞比米落书法在结体上略微紧敛,用笔稍加肥厚,有米带书体之俊逸,而无米蒂书体之恣肆。
从吴据的作品《七言绝句诗轴》(见图版)可以看出其笔法瘦硬紧敛,须似米带晚年的书风。根据传世作品分析,米帮晚年的代表作《珊瑚帖》、《复官帖)越来越趋向雄逸长肥短疫、纵逸多姿,一派淋漓痛快的挥洒。在《珊瑚帖)中,大约写到兴浓时,随手画下一珊喇笔架,笔法之道健,似画亦似书,将米氏的天真性格显露无遗。
总之,米蒂晚年的书法更加奔放不羁,下笔痛快,超越规矩,妙气凌云。特别是行书大字在运笔上,刚劲强健,具奔腾之势,飞白多而墨趣浓,筋雄骨毅,独具风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