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的中国书画通常是作于纸第上的,所以有人称中国画为纸纲画。故而7解书画纸纲的时代特征,对古书画鉴定具有辅助作用。
明销给人的总体感觉是相对粗糙,然幅面较前代有所加宽。在弘治、正德、嘉靖年间出现一种质量较次的纲,绢丝稀疏粗糙,有“稀如纱罗,粗若夏布”之谓。书画家往往是先托一层覆背纸再进行创作,此纲多见于郭、张路、蒋嵩等画家的作品。
约同时期的沈周、唐寅、仇英及供奉内延的王谔、吕纪等人的用绢则比较细密匀净,虽非贡纲,但质量上乘,可能产自苏州等发达地区。这说明两者之间存在质地优劣和地区性差异的问题。明代成化至嘉靖年间的一种绢,绵丝稀薄,质地接粗,且不易落墨,郭词、张路等画家用来作相笔写意画。天启、禁祯年间又出现一种类似绵绸的粗绢,绢表极为粗糙,绢丝也粗细不匀,明晚期书画家陈洪级、张瑞图等人经常使用这种粗绢,一直延续到清康熙时期。
清康熙年间所产贡纲,其质料与形制与南宋院纲非常近似。清中期出现的库纲,绢面粗糙且有不同颜色的粉浆,分呈淡青、粉红、磁青及浅绿等各种颜色,既有秦地,也有的以金银粉或颜料描画云蝠、花卉和杂宝等纹饰,还有的洒上大小金片或金星。这种经过特殊处理的熟纲具有较强的装饰色彩,但不受墨,只适于写字。刘糖、汪由敦、董诺、于敏中等常用库纲书写字幅、对联等。
清咸丰、同治时期以来,秦白纲大都加重胶矾用研右辗成扁丝,以使稀纲不缝隙,但绢质也由此变薄且出现不自然的丝光,俗称“启丝绳”。这种绢无论用于写字或作画,均不透墨,然纲幅尺寸较前代宽长。本文所选图版是戴照(1801-1860)款《夏亭消暑图)轴,笔墨路见板滞,作于清成丰九年(1859年),所用材料就是这种扁丝纲。清末民初时期还流行一种矾纲,名为“二五纲”,当时的书画家多常用此绢。
至于所谓“清绵单丝“之说,是不确切的。事实上,单丝、双丝前后都能见到。只要同一地区织造,用同一种精粗的丝,制成同一等级的销,若仅从制作工艺来看,并不容易分辨年代。至于经结线根数和织造方法,前代与后代有时并无明型美别,前代有的织法,后代也会有,是不能以此断代的。